[创权理论] 创意经济:从产权逻辑到创权逻辑——从《反误导》一书,开始突破“新两个凡是”

来源:约翰·霍金斯创意生态实验室  作者:苏彤   时间:2014年10月15日

关键词语:新古典经济学、市场逻辑、信息空间、产权经济、创权经济、创意经济

主要内容: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为中国改革开放,提出的理论方向就是严重过时的,现在需要拨乱反正。创权投资的经济学基础是“信息空间”理论,该理论由中国MBA教育开创者马克斯·布瓦索在《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中提出的用以描述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与交换经济结构,并且将文化纳入了经济理论的分析,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能包容文化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

本文以布瓦索理论为基础,分四个部分提出:(1)突破“新两个凡是”,解放经济思想;(2)中国经济学界盛行“虚假的经济学”;(3)掌握测绘“21世纪财富地图”的能力;(4)从“产权市场经济”到“创权市场经济”等观点,认为,以创权经济扬弃、超越、包容产权经济的市场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逻辑。

反误导
一、突破“新两个凡是”,解放经济思想

2014年7月初,经济学家高连奎所著的《反误导——一个经济学家的醒悟》一书出版。此书有一系列语出惊人的标签,诸如——终于幡然醒悟:30年来被混账伪经济学误导的改革;过去30年。中国所谓的主流经济学一直在误导我们。颠覆你脑中先入为主对经济学原著和事实的曲解,经济学家高连奎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看不见的手”在整本《国富论》中只出现过一次。

该书简介写到:经济学家力量之大远超我们的想象,一个国家往往被几个经济学家的思想所左右,然而在中国正确的经济思想一直无法落地,而错误的思想却可以大肆传播,正统经济大师的理论在中国频遭误读,而边缘学派却以主流自居,总之,中国正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所误导,在这种误导下,改革被错解,民生越来艰难,中国到底应该信仰什么样的经济学?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3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25周年之际,国信品牌研究院的一次会上。笔者曾经提出“突破新两个凡是”的观点——“凡是经济学家说的,才是经济问题;凡是经济学家没说的就不是经济问题”,矛头指向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一嘴遮天”的现实。因为,基于18-19世纪的条件和牛顿物理学取得科学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已经严重过时,很难解释和指导信息社会中的经济行为。

《反误导》一书,向所谓的主流经济学的话语霸权进行挑战,值得大力点赞。作者随后分别从消费、供需、投资等三个方面开出了救世药方,即低生存成本社会理论、平衡经济学原理、“精准调控”理论经济学框架。应该说,作者的理论主张是很有启示性的,但是,若认为靠这三条理论就能建立“可以改变世界的新经济体系”,则有些言过其实。因为,这三个药方的理论基础,并没有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

在《反误导》一书中,高连奎指出:亚当·斯密并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也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更没有见过全国性的大市场。他的历史地位不可否认,《国富论》一书确实也充满真知灼见,但那毕竟只是“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作者的结论是:经济学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都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经济学。那么,今天的时代要求是什么?适应这种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经济学?

《反误导》中提出的问题,也是本文要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中国经济学界盛行“虚假的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界有一件最令人遗憾的事情,就是对中国MBA教育最早的开创者——马克斯·H·布瓦索(Max H. Boisot,又译博伊索特)这个名字有意无意的忽视和遗忘。他在1984-1988任中欧管理中心首任教务长兼主任,该中心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前身。直到2009年,中欧国际管理工商学院建院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才能开始从网上查到有些关于他的零星信息。

他在给中欧十五周年的寄语中说:“说来也怪,在1981 年,当第一次有人联系我帮忙做一个为期3个月的项目时,我当即就觉得这一项目很有可能为中国管理教育做出重大贡献。果然,28 年后的今天,这一成果远远超出了我当初的想象。我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生日愿望是:希望学院能发展出真正适应中国本土需求的课程。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已经从国外引进的事物,而是需要对其重新诠释以期洋为中用。”

博伊索特
中国经济学界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对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和《知识资产——在信息社会中取得竞争优势》两部著作严重忽视,甚至令人怀疑是有意为之。也许,是因为布瓦索旗帜鲜明的指出:从牛顿物理学借用大量术语和简洁的表述形式,而取得科学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可能是“虚假的经济学”。这种毫不留情的批判,让热衷兜售这些理论的既得利益者们很不舒服。

《信息空间》的英文版出版于1995年,简体中文版出版于2000年7月。也就是说,十四年前,中国就可以举起“反误导”的旗帜,对所谓主流经济学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有意误导进行清算,而且更为彻底,直接抄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后路。请看《信息空间》第一章“确定对信息的思路”中的小标题:信息的不确定性;牛顿经济学;需要后牛顿经济学;寻求格式塔转换;信息的力量。

布瓦索指出:经济学通过借用十九世纪中叶的能量物理学概念而取得了它的科学地位,从那时起两者就粘合在一起。但是,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跟不上物理学的步伐(热力学、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混沌理论等“现代”物理)。在经济价值的概念上,就像以往(物理学)在热力学之前的能量观念的引导下一样,它不能吸收现代物理学的概念,继续和1860年的稻草人结合在一起,威胁着学科范式的核心。

剑桥大学管理学教授约翰·蔡尔德(John Child)在前言中说:支持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主要根据19世纪的条件。由于这些条件和今天的情况变得也越来越不相关,以及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的到来和迅速发展,建立一个分析框架来处理信息的产生和交换问题已变得十分紧迫。这方面的实践已经远远走在我们理解它的概念面前。因此,建立新范式的需要就越来越迫切了。布瓦索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布瓦索提供了能够包容文化的信息的政治经济学概要,以两个简单的观念为基础,其一,组织、制度乃至文化过程的出现是由社会系统中数据流所决定的(此为大数据之本意);其二,数据流受到物质规律的制约。数据处理以及个人和群体的沟通策略,反应了对物质规律的妥协,这些策略由节约的需求所推动。作者曾语重心长地说:大自然是节约的!将信息作为节约努力的产物与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产物来分析。

说得通俗些就是要明白:信息是个东西,是既看得见,也摸得着的东西。正如诺伯特·维纳对信息著名定义:“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老子曾有类似表达:“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大意是:道所生成的物质世界,其中有能量(精),其中有信息(信)。

认定“信息是个东西”,这是20世纪的物理学的基本认知也是建立新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然而,20世纪的经济学,仍然以19世纪物质-能量的物理学为基础,当然无法对21世纪的经济现实做出合理解释。再赶上各种小数据与大数据、云计算与雾计算、万维网与万物网,按照新古典经济学培养出来的经济学家发现自己乱了阵脚。不同于互联网先知们的现象描述和趋势预言,布瓦索以“信息空间”对旧经济学一箭穿心。

到了21世纪,根据19世纪的假设条件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注定已是“虚假的经济学”。现在有资格成为真实经济学的理论,都必须首先把信息作为一个实在的东西,将信息作为生产和交换的直接对象来看,而不仅仅是交易的支持条件。布瓦索的理论是“创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布瓦索的“信息空间”和“知识资产”学说是中国经济学的入门必修课。任何拒绝布瓦索理论的经济学,将迟早成为被拒绝的经济学!

校准中国经济学理论正确的方向至关重要,因为,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跑得又快又好”。

三、掌握测绘“21世纪财富地图”的能力

国内最早写专门文章,不遗余力介绍布瓦索的是原《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他在写于2003年的《信息空间–建立辨识21世纪财富地图的感觉》的一文中说:《信息空间》是中国人不能不读的一本书,这是中国人在新一轮现代化中拆解着的新《天演论》。《信息空间》是一部对现代文明极富穿透性的经典著作。与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数“经典”不同。每一次阅读,都让人对这个世界产生一种新的洞察。

姜奇平表示,21世纪的财富版图正在重新划分中,国人要恢复对财富地图的认知能力,先要确立“信息空间”概念。只有找到认识“信息空间”的感觉,才能由表及里,找到新一轮现代化中资源重组、制度重组和财富重组的确切依据。信息空间范式突破了基于牛顿物理学建立的传统经济学理论束缚。建立以信息为范式,认识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新框架,这对于解释组织的创新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笔者十分认同姜奇平对本书的各种赞誉,他说:《信息空间》令人惊异地从热力学的角度,透析工业化的局限性,透析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同一性、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性,令我们对信息化产生一种超出世俗的理解。每当人们沉浸在低头拉车的昏聩时,它都能让人产生抬头看路的猛醒。为此,结合姜奇平对《信息空间》的精辟总结,对布瓦索有关“创新、财富和文化”的相关说法做三点介绍:

第一、关于创新,《信息空间》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指出:只有建立信息范式,经济学才能真正深刻解释“创新”活动的本质。《信息空间》认为根本的问题,出在新古典经济学背后所依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仅相当于1860年物理学的时空概念,因此严重过时。以这种时空概念,做出的经济学推论,对于信息时代来说,是不可靠的。因为创新活动首先是一种信息活动。

对此, 布瓦索有一段关于“创新”的精辟论述:“创新——新古典范式发现如此难以说明的现象——除了是在一个社会系统内新信息的创造、传播——实际体现在产品中,以(印刷)符号体现在文件中或学生物上体现在认识和行为模式中的信息——以外还能是别的什么呢?”他指出:“创造和分享新信息构成现代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

第二、关于财富,《信息空间》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不能解释信息社会的财富问题:“因此当信息以其自己的权利变成一种形式的财富时,经济学发现自己乱了方寸,以错误的概念工具去处理信息现象。”《信息空间》按新一轮现代化要求,对时空概念进行了重新梳理,将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说对确定性(负熵现象)的解释,扩展到了对不确定性(熵增现象)的解释,并由此将信息问题,移向了经济解释的中心。

信息的作用,并不仅仅是降低交易费用,信息的生产和交换,本身也创造价值。《信息空间》通过“信息—不确定性—熵”这三位一体的概念体系,把信息流为什么能整合资金流和物质流的道理,从资源配置到制度安排,总结到了新的高度。将经济学镜头中聚焦于物、聚焦于钱,成功转向聚焦于信息。信息流转,要求人类系统,也就是它的文化、制度环境与之配合。

第三、关于文化,《信息空间》详细分析了信息生产与交换,以及围绕的制度变迁,发现了信息不同于物质、资金的特殊规律。特别是注意到隐性知识的特殊性,进而发现了文化理论对经济学的特殊意义。当信息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后,经济过程的历史性质、个人化性质、知识创新性质都将得到更加合理的解释。因此,信息空间理论,为建立真正的能够处理文化和创意的产业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布瓦索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道统进行釜底抽薪,着手建立一种能够包容文化的信息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在解释诸如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三网合一等这些现象的时候,是非常“实用”的理论。虽然布瓦索自认只是在为建立信息的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框架,但笔者确信,正是依靠这个框架,结合全球创意经济的实践,中国人不仅可以“建立辨识21世纪财富地图的感觉”,还可以掌握测绘这张地图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掌握测绘21世纪财富地图能力所必须要的指南针?

四、从“产权市场经济”到“创权市场经济”

布瓦索理论最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地方有三。第一,信息空间提供了“数据-信息-知识”的思维框架,是互联网思维的基础;第二、信息空间为“创意、创新、创业”的经济学解释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第三、信息空间帮助人们重新认清什么是市场经济本质,并做出符合创意经济现实的判断。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束缚,以“创权经济”的市场逻辑,扬弃和超越“产权经济”的市场逻辑,以此,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一般认为,产权制度是一个经济体的基础制度,它是决定一个经济体的绩效及其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私有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有学者认为这既是自亚当·斯密以来学术界形成的基本共识,也是自14世纪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张维迎在为其《市场的逻辑》一书进行宣传的活动中提出:“市场经济是什么?市场经济就是产权经济。”

不过,张自己也觉得这样讲可能引起误导,他说:“市场经济就是产权经济,你有财产就可以享受,就可以调动资源,财产经常用钱来表达,其实这是有一定误导的,但仍然可以这样简单地解释。”这种误导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使一般人脑子里在思考经济问题时,就剩下一个现成的简单公:计划经济=政权经济=公有经济;市场经济=产权经济=私有经济。

解释一下什么是“政权经济”。政权经济是运用政权力量维系和推动、为政治目标服务、接受政治标准衡量的经济。其运行特点是: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由政治法则决定,并成为政权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组织只能按上级行政机构给定的指令从事活动,经济运行由政权目标导向;经济组织间的横向联系被行政管理的定位关系切断。(王国刚:政权经济向自立经济的惊险跳跃。《甘肃社会科学》 1989年04期)

此处必须声明的是,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政权经济向产权经济;公有经济向私有经济”转变作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相应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其有效性。问题是,以产权经济的市场逻辑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部特色,关键是已经无法更为有效地激励文化创意及相应的创新创业行为,对大数据与互联网经济缺乏解释力。

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到底什么是“产权”(Property rights)。根据《牛津法律大词典》的解释:产权“亦称财产所有权,是指存在于任何客体之中或之上的完全权利。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出借权、转让权、用尽权、消费权和其他与财产有关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没有使用产权的概念,而是使用了“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本文试图说明,当“信息”本身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成为生产与交换的实际对象,信息的生产与交换已经成为创造价值的来源,仍然试图仅仅以“产权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全部逻辑,就有些显得力不从心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但是,面对“信息”本身不同于物质-能量的自然属性,产权经济所要求的基本前提难以完全成立。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而这种经济所有制观念是建立在“唯物质实体”的基础上的。当物质实体是财富主要载体形式的时代,产权的实体性、可分离性、流动具有独立性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当信息(也是一种实体)成为财富的主要形式时,就困难了。布瓦索在《信息空间》里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继续把从我们的脑袋里生产出来的经济产品,当作似乎是可以从天上掉到我们脚上的东西。他们是根本不同的。”

根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信息”作为经济产品本身是不确定的,其价值不可能完全确定:不可能在不损害其稀缺性的情况下,精确的确定其效用,因此其价值,就像其稀缺性一样,不可能完全确定。这是《信息空间》一书中的指导性设想,也是建立21世纪经济学必须面对的前提。必须注意的是:当信息成为财富的主要形式时,产权的属性不是那么容易辨清了——产权的实体性与虚体性;可分离性与不可分离性;流动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等同时存在。

布瓦索引述了瓦尔拉在其《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一书中提出的以“可供应用性”为关键的价值观念,只有表现出用途和稀缺性双重特征的事物,才能具有价值和对社会财富作出贡献:“所谓‘社会财富’,我是指所有‘稀缺的’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在这以点上无论哪个都无关紧要),那就是说,一方面它要对我们有用,另一方面,只有有限的数量。”

对此提出过类似质疑的世界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他在《创意生态——思考在这里是真正的职业》中说:创意过程以“连续改变”(Serial change)为基本特征,使陷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框架中的“重复经济”面临巨大难题和困境。追求“共性化”的重复经济陷入“个性化困境”;追求“确定性”的重复经济陷入“不确定性困境”;追求“边界清晰”的重复经济陷入“边界模糊困境”。

创意过程的差异化属性,鼓励、要求和依赖有个人差异的创意人、利基环境独特的商业生态和新颖奇妙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创意过程的信息属性,使得其中意义是不确定的,价值是不确定的,需求是不确定的。最致命的困境是“价值悖论”。创意过程的传播属性,使得网络组织大行其道,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混杂组合、临时小组和草台班子成了常规部队,在这样的组织中,知识产权取得了通货地位。

创意生态

 

也许有人说不是有知识产权制度吗?不是可以让“信息属性”的产品进入市场交换吗?对此,布瓦索说:“专利,商标和知识产权的制度是手段,旨在通过将稀缺性置于法律的而不是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办法来处理这种现象。但他们并没有消除这种现象。只不过在高度约束性的情况下和以相当大的代价减少其影响而已。”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权威,约翰·霍金斯也表示知识产权制度不是万能良药。

总之,新古典经济学已经不能解释信息社会的财富问题。“当信息以其自己的权利变成一种形式的财富时,经济学发现自己乱了方寸,以错误的概念工具去处理信息现象。”产权赖以存在的载体本身——物质实体已经不再是财富的根本形式,基于物质实体科学观发展起来的“产权经济市场逻辑”,作为曾经的所谓“客观历史事实”,如今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挑战在于,市场逻辑将不再简单等同于产权逻辑。

本文首次提出创意经济的市场逻辑是以“创权逻辑”扬弃和超越“产权逻辑”。只有建立以创权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体系,才能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力量。“创权”是指“创意期权”,是指将创意过程视作一种可交易的期权。期权是一种选择权,表示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价格交易标的资产的权利。概而言之,创权是“通过运用无形资产创造出有形资产并获得收益的权利”。

产权经济的市场逻辑是强调“占有”(Having);创权经济的市场逻辑则强调“存有(在)”(Being)。如果说,产权经济的价值创造活动主要是“有中生有”,越“有”就越有,那么,创权经济的价值创造活动则倡导“无中生有”,越“无”就越有,这里的“无”是指“无形资产”。电影《百万英镑》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叫“真是越有钱就越有钱啊”,产权经济讲求“马太效应”和“赢家通吃”。创权经济讲求“蝴蝶效应”和“各有所吃”。

将以产权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升级为以创权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建立创权经济的市场逻辑,创权经济在充分尊重产权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弥补和改变产权经济在激励创意、创新、创业、创造能动性、主动性方面的天然不足!建立创权经济的市场逻辑的认知基础是“你的还是你的;多的还有你的;出你出得起的”,进而形成“做你最能做的,得你最需要的”,换句话说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创权经济以“存在逻辑”扬弃和超越“占有逻辑”,倡导一个“大公有私”的经济社会样式。“公”是指“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私”是指“个人通过创造劳动获得各自收益的权利”。创权经济产生的条件,源于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东西方文化明对话融合历史进程;源于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与妥协;源于五十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变革的所创造的个人电脑与新媒体之条件;源于五年来,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所带来的思想意识革命。

创权经济是建立在增量资产收益权而不是存量资产收益权基础上的经济,鼓励每一个个人通过联合起来的创意劳动,行使通过运用自己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获得自由与幸福的权利。由此,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创权经济的核心价值主张是:在孙中山先生120年前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上,加上“财善其道、事善其能、信善其诚”。

笔者相信,从创权经济的核心价值主张中,人们将找到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特色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