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彤:中国创意产业的六个核心命题

提要: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造力就是第一推动力。正是在创意经济时代,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和自由创造的空间;创意产业的勃兴,将使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马克思所曾描绘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理想;发展创意产业,开展“创意中国”行动,建设创意社会,将是贯彻执行全面、统筹、协调、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将是我们创造性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中国人需要基于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理论创新的勇气,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精神和基本原理为指导,建构可供世界参照的关于创意产业的理论话语体系。建立新三次产业划分标准才能给“创意产业”准确定位。人力资本的高级形态——创意资本登上历史舞台。当创意成为资本的时候,人类终于认识到,资本不是什么别的,凝结为货币的一切非物质化的资本,其实质就是人的灵魂、精神、能力与诚信关系的集合!

如何看待和把握当今世界的产业变革潮流和发展趋势?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和落实?建构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产业基础是什么?所依赖的产业体系是什么?这是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于光远先生领导的中国太平洋学会专家组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一系列课题,我们于2004年初选择创意产业作为这一系列研究的新突破口。

在我们看来,2004年,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创意产业的元年,称其为元年,是因为,这一年创意产业的产业地位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确认,开始出现一批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研究者、呼吁者,广大从事创意产业的人群开始找到了自己的力量来源,开始有了建立自身集体地位和原创理论的自觉。

正是出于这样的自觉,2004年5月22日~28日第7届北京科博会期间,由中国太平洋学会牵头,联合中国公共政策委员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北京信息空间文化经济研究院等官、产、学、研多家单位,共同发起“创意中国行动”成果展览,展出了自1999年底开展北京申奥整体形象战略策划以来的一系列涉及国家、政府、企业、社团组织等多方面的创意中国行动成果,有舆论说,这是迎接世界创意产业变革浪潮、营造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核心动力、推动中国社会深入变革的一项战略举措。

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申年,60年前,也就是公元一九四四年或民国三十三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和平的曙光已经渐渐的显现,在广阔的欧洲大陆,第二战场已经开辟,巴顿将军的坦克横扫纳粹军队。伟大的中国军民正在不断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逼进一座座碉堡中苟延残喘。抗日根据地的人民逐渐可以更有信心地等待胜利日子的到来。郭沫若先生写下了那篇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并被作为中国共产党普及全党进行思想教育的学习材料。

由此再前推300年,也就是公元一六四四年,这一年,按照中国古代纪年,有三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纪年,崇祯十七年,大顺元年和顺治元年。这一年,中国有三个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坐了40余天皇帝的大顺李自成、后来作为中国末代王朝的清朝的第一个皇帝顺治。正是这三个人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未来360年间所有人的命运。意味深长的是,当360年前中国三个皇帝在旧的封建专制体系格局下展开权力争夺战时,西方世界正上演着资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中国与西方的轨迹就在1644年前后,开始了历史性地分叉,一个继续沉沦于旧的封闭的农业文明和封建专治,一个开始迈向生机勃勃的机器工业时代和资本主义。

让我们回到360后的这一年,公元二零零四年,注定还将以这样一些事件而被后人铭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回到故乡希腊雅典;印度洋的海啸瞬间夺去了二十余万人的生命;中共中央完成了权力交替,并在科学发展观之后,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作为所有这些事件的“另外”,还有一件事并不为人广泛知晓,甚至即使知晓也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足以“重大”到有资格罗列在诸如十大等等之中。但是,当曾经被冠以“重大”的诸多事件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逐渐消磨不再那么显眼的时候,这件事将终于成为最值得纪念的一个事件——这就是创意产业的概念开始在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度全面地被认识和传播,并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开始深刻地影响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地方。错过了300前年的工业革命的中国,再也不能错过创意产业变革这一新的历史契机。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造力就是第一推动力。正是在创意经济时代,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和自由创造的空间;创意产业的勃兴,将使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马克思所曾描绘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理想;发展创意产业,开展“创意中国”行动,建设创意社会,将是贯彻执行全面、统筹、协调、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将是我们创造性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为了让创意产业在中国的传播在最初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概念体系和描述框架,由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和北京信息空间文化经济研究院发起成立的“创意国际投资论坛”在中国太平洋学会的领导下,特提出《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命题1.0版》。为政府、学术机构、企业等研究、投资和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参考。本文摘取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内容先行发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些命题的提出有个基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认识到: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世纪;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是世界范围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未来的中国应当从文化之邦走向创意之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意大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创意产业应当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全面腾飞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支柱产业,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产业。

一、发展中国创意产业,需要建立关于“创造”的元理论

近三十年来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演进,伴随着一系列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开创性著作的问世。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到90年代曼纽尔?卡斯特的《信息化三部曲》的诞生,其间还有作为著名商业作家的美国未来学者托夫勒的一系列著作及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等,以及英国人马克斯??H??布瓦索的被誉为“新的财富地图”的著作《信息空间》。但是,在这些揭示时代趋势、指引历史方向的著作当中,没有中国人的理论声音,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复杂的变革,中国社会科学界在整体上长期处于失语的境地,总是停留在“我注六经”的阶段,这显然是不能够适应中国社会蓬勃发展需要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今天的中国人尤其需要并且应该具备理论创新的勇气和自信,建构中国人关于创意产业的理论话语体系。理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能的,“没有理论我们甚至不知道从何开始”。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道理言论,没有理论我们就无法说,说不清楚也必然干不明白。

创意产业的全球兴起,是全球化进程在近年来呈现的一个最重要的新趋势,对此,诚如原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李慎之先生生前所言,中国理应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不敢于或不能够解释创造,进而建构起关于“创造”的元理论去指导创意经济时代的社会实践的话,我们恰恰是在空谈“创意产业”,陷于行动的盲目。面对创意产业潮流,作为有着悠久创意传统的中华民族,首先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树立对本文化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于当今人类东西方两大文明融合会通的历史大势的深刻洞察、建立在对于西方文明的深入把握和主动容纳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要从指导中国创意产业的实践出发,紧紧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建构汇通东西方哲学精华的“创造哲学”,为人类创意产业变革提供哲学的基础。因为,解释创造是人类一切伟大哲学与宗教的开始——故有《易经》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故有圣经之“起初神创天地”;

故有印度教的创造、保护和毁灭三主神;故有老子之“无中生有”、“始制有名”;故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劳动创造人”;故有中国俗语之“自从盘古开天地”……历史上的宗教或哲学体系都是关于创造的基本解释,或者说,都是以解释宇宙与人类之创造为其开篇或逻辑起点的。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我们说的创造哲学,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总体精神和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对东西方文明成果新的综合会通的基础上,构建适应当前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导向的,体现当今时代精华与特质并能够指导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实践的创造哲学。

总体而言,创造哲学是从二元对立到三元共生的哲学,是建立在21世纪自然科学最新成果之上的东西方辩证法历史性的统一之后的一种哲学建构。这种哲学的基本个性体现在其所具有的三大思维范式上——跳棋思维:两败俱伤的象棋时代终结,多赢共生的跳棋时代到来;信息思维:能量思维、物质思维和信息思维的三位一体;序变思维:量变、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可以在国际上具有广泛认知的“中国跳棋”为隐喻,向世界呈现出一种新的“大棋局”——网状分布和六方多元的棋盘格局,不分“王、侯、将、相”的种姓贵贱或“军、马、车、炮”职业分工的跳棋棋子;

相互搭桥、竞争合作、没有伤亡的游戏规则,终局就是开局的和谐循环,这种种特色都使得中国跳棋可以成为创意时代人类共同认知图像的理想表达。

今天,创意产业在世界的普遍兴起,是构造人类新历史的契机。只有在自由创造的五彩神灯下,世界各国、各种族、各民族、各阶层的人们,才能实现其先验之平等,才能达成文化的多样化和文明的共存。正是基于每个国家的每个人的自由创造,人类才能实现其最具大同性的理想愿景。

创造哲学,将是东西方哲学汇通的一条捷径;创意产业之路,是人类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创意社会,是地球村的理想生态。全世界的创造者,都应当在人性解放、平等创意、自由创造、共同繁荣的旗号下,联合起来,共建“自由人的联合体”!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说到底是以人为目的,服务于人,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随着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社会需求正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基本的物质层面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生存质量。

关于这一点,我们应当听听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的深刻见解。他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沃尔夫?伦森断言,未来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他说:贫穷将被重新定义为“无力满足物质需要以外的需求”。而随着人类对服务业、娱乐业、旅游业、影视业、信息业、网络业的日益增加的需求,未来的经济学将让位于心理学,心灵资源的开发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将成为人类生活和生活领域的中心。心灵资源的开发,正是一切创意之基础。心灵资源的占有和消费,正是文化消费的本质。

当人们要追求更高质量的更符合个人意志的生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感官的全面解放时,人的本质力量便可能得到全面实现。这就是“创意哲学”的基本内涵。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创意面前人人平等。这种看似生硬的概括背后,蕴藏着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真切的逻辑。

我愿意“象奴隶一样工作”,因为我可以“象国王一样命令”,由此,我便“象上帝一样创造”。创意产业发展必将带来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这一飞跃是建立在马克思天才式预言的基础上的——一切人将在创造性的实践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创意产业和科学发展观之间需要建构理论联系

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指导创意产业的发展?怎样指导?能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精神和基本原理来建构世界创意产业的理论基础?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必须面对和绕不过去的一大课题。

萨特曾说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文化的真正核心,是当代惟一不可越超的哲学。西方当前社会科学的四位旗手式的人物哈贝马斯、德里达等人在苏东剧变后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或认同,《信息时代三部曲》的作者曼纽尔?卡斯特尔本人早年曾是提出“回到马克思”口号的马尔都塞的追随者,卡斯特本人也多次因参与社会革命运动而遭遇放逐,其著作对于信息社会的意义被认为相当于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

总之,以马克思主义总体精神和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对东西方文明成果新的综合会通基础上,构建适应当前人类、社会、自然统筹和谐发展导向的,体现当今时代精华与特质并能够指导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践的创造哲学,是一项当务之急。对此,我们仅提出一些可探索的研究方向:

1、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辩证主义的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一大重要贡献,是将实践前所未有地上升到本体的地位,从而强调了人的价值。在创意经济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向是“共生主义的创造哲学”,人类一切实践的过程都是创造的过程,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意义和宗旨是为了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这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所在。

2、关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压迫的社会是这样的,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我国著名社会科学家、中国太平洋学会会长、自称“死不改悔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于光远老人,在2004年6月5日第一次听取创意产业课题组的汇报时,有感而发地脱口而出“自由万岁、创造万岁”的八字总结。在创意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和自由创造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创造而获得个体的解放和自由,一个真正的创意社会,意味着人类将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创造而获得集体的解放和自由。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创意产业之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之间的深刻联系。

3、关于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的关键词将从“劳动”转移到“创造”上来,进而可以提出“创造性地劳动创造价值”、“创造性地劳动创造了人”这一命题。所谓创意产业最直接的解释是“创造性劳动的产业化”,当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开始实现产业化时,人类将从本质上超越自然物质和工业机器的束缚,最大可能地获得身体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创意产业革命可能是一场带有终极性的产业革命)。请注意产业化和产业不同,产业化是一个过程,产业是一个系统,合起来就是产业系统形成的过程。

4、关于人的异化: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存在是“实践”,当人们以创造为其生活、生产、生存的第一需要的时,历史上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的“类”,人终于可以宣布,“他”成其为“人”了。人将实现他的本质,即创造意义、符号、价值。此前能做这种宣布的只能是“个别”的人,只能作为物质和机器的囚徒。

以上分析试图为构筑社会经济统筹和谐发展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其实质应定位于社会主义创造型经济,即通过统筹和“创造”达成生态的、节约的、和谐的和最优的经济。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的实质是“创造”及由其所组织起来的结构与系统成为一种“经济”,所谓经济即以生态的、节约的与优化经营的一种配置资源的过程。

创意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科学发展观的施行提供了现实路径。而科学发展观的出台,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五个统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总结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总战略,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

而创意经济的发展宗旨,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发展创意产业为途径,将极大地促进先进文化转换为先进生产力,从而真正落实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根据中国太平洋学会执行会长张海锋先生的观点,未来还应加上“海洋和陆地统筹发展,形成六个统筹)

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发展创意产业,必意味着“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一切创造潜能与聪明智慧竞相迸发。而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为动力,当代中国将在不断地创新和超越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现“人类共生、天下大同”的伟大使命中,继续做出独特的贡献。

就当下来说,我们相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以中国创造引领中国制造”;从根本上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各个产业门类的彼此融合与共同升级;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的全面优化;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全面、科学、协调、统筹的发展;从根本上建构和谐社会的经济社会基础,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到来。

三、建立新三大产业划分标准才能给“创意产业”准确定位

“新三大产业划分”是指传统产业(传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与新兴的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所构成的三位一体产业划分格局,此三大产业催生许多新兴的交融产业,构成三大产业的中间环节,而创意产业则处于众多交融产业的核心地带,成为三大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起点和动力源。

有很多学者都提到“产业融合”的问题,这四个字的背后确实是有一番深意。产业融合的现实使诞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在解释和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状态时,已经显得十分力不从心了。因此,在中国太平洋学会的领导下,由北京信息空间文化经济研究院研究提出了“新三大产业划分”标准。科学革命、技术融合和社会发展是新三大产业划分的背景: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使人类的技术、艺术和智术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引发了经济领域的应用融合、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产生了冠以“知识经济”、“新经济”之名的众多经济类型。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产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演进历程。与三种文明相对应,相继出现物质哲学、能量哲学、信息哲学三种时代哲学。标志这三种哲学出现的标准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三次转向——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转向。

新三大产业划分不是以单纯的物质性生产作为产业划分的基本标准。传统的产业划分将物质性生产部门作为第一和第二产业,对于非物质性生产部门,笼统地归结为第三次产业,或干脆称之为“服务业”。

无法在传统领域归类的信息产业干脆被有些人称为第四产业,甚至还有人提出第五产业、第六产业的分法。这种分法显得日益失去产业划分的本来意义。

新三大产业划分不是简单地以第一、第二和第三对产业进行界限分明的分割,而是强调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三者间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关系,其中文化产业构成信息产业的内容空间,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而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信息产业都需借助和依靠传统产业的形式和手段;在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三者间存在交叉与融合的中间地带,这些地带是新兴交融产业的空间。

新三大产业分划观点认为,在新三大产业的总体交融空间中,存在一以贯之的“创意产业”空间,举创意产业之一隅,可以反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三隅。

新三大产业划分是人类第三次产业划分的结果。工业革命催生出独立于农来文明的产业文明,形成第一次产业划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务产业在西方的广泛兴起,形成第二次产业划分,即旧的三大产业;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演进,使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并从传统产业中独立出来,创意产业亦前所未有地成为日益被广泛认知的产业驱动力量。信息文明和创意文明近乎同步地到来。但创意文明就其哲学范畴应高于并包容了信息文明,因为创意文明更强调了人类的主体性,而信息与能量、物质对应的自然概念范畴。

明确新三大产业划分标准有重大意义。目前社会上广泛认同的三大产业分类法,是从横向静态的角度考虑,按照国民经济的活动领域和对象特征进行划分。在其逻辑源头上,体现的是二维平面思维的思想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无法立体有机地反映社会经济的整个过程和内在联系,无法动态地应对新时代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即科学融合、技术革命和社会进步三种趋势带来的新的产业关系。

按照这种思路,已无法准确表达和体现国民经济活动的内在过程,一些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等,已经无法被这种划分方法所涵盖,有学者将信息产业称为第四产业,还有学者将新兴农业称为1.5次产业(即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产业),其方法仍然是这种旧思路的因袭。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已经呈现出这种“新三大产业鼎立格局”,即以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三者间既区别又联系的状态。在强大的技术及生产力要素变革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处在农业文明、产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交汇冲突中,传统产业与旧有的市场格局正处在新一轮的大升级和大重组中。提出新三大产业划分,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充分考察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宏观产业政策所进行的理论准备。

提出“新三大产业划分”,一个重大的现实需求是为能够正确理解和处理有关“新兴的交融产业”这一产业事实。“新兴的交融产业”也可称之为粘性产业空间(sticky place),是指借助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空间内产业的前后向链接性、关联度和吸引力,有效地、长期地粘住空间内外资源、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而粘住由要素带来的企业集群,形成新产业集聚空间。比如,以数字电视系统、数字电影系统、遍布多种用途的显示装备及相关综合配套产业为代表的异军突起的“视像产业”。再如,运用创意,以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以花奔产业、婚纱摄影、数字内容产业、运动休闲产业等为代表的“生活产业”。

创意产业是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起点。创意产业的兴起,迎合了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那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也就是经济的文化化趋势和文化的经济化趋势。这就是说,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新三大产业在相互渗透中融合,在互相依赖中共同升级。处于三大产业核心融合地带的创意产业,在这一过程中始络扮演着枢纽与轴心的作用,是催生这一切产业变革的根本动力。“新兴的交融产业”是以创意为原始驱动力的高聚集性产业。

四、发展创意产业,促进文明对话,构筑文化边疆

21世纪的中国人有一项特殊的使命就是让汉语走向世界,让汉语成为一种世界语。

回想当年,西方的文化殖民是伴随着“妖魔化汉语”而来的,这一点极具杀伤力,且做得不露声色,致使许多早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以消灭汉语作为自己的夙愿。

未来,当中国代表东方文明与西方展开对话,在这一种对话中,需建立世界范围的“广泛的背景共识”,从而实现人类的和谐相处。哈贝马斯说:“人并不是想要彼此交往,而是必须相互交往。假如父母要教育子女,年轻一代要继承过去的知识,个体和群体要协调他们的行为,即不付出动用武力的沉重代价而和平相处,他们必须通过交往行为来达到相互理解。社会的许多基本功能必须通过交往来实现。”(《作为未来的过去P112》浙江人民出版社)开展围绕汉语的创意产业就是向世界宣布:掌握汉语就是掌握人类的一种交往方式。

我们认为在世界创意产业发展的大潮中,汉语文化创意产业将占据半壁江山。汉语的形象要重新设计!汉语是中国的第一大发明;没有汉语及包含在这种符号语言背后的独特的整体观、系统观和中国特色的辩证思维方式,就没有中国科学技术的灿烂成就,就没有四大发明。

汉语及其所代表的独特思维已成为人类集体财富,人为消除或屏蔽掉汉语,将意味着人类思维的倒退;汉语思维是具有科学意义和思想价值的思维,能为人类带来新的启示,能帮人们发现许多被忽略的东西。就象人类生活离不开也无法离开贝多芬,离不开达芬奇,离不开爱因斯坦,离不开孔子和老子,人类离不开汉语。汉语的振兴将有能拯救人类共同面临的文明危机,消除由于难以沟通而造成的自我矛盾和混乱。可以说,从汉语在人类进行沟通上的独特价值看,汉语是人类进行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和工具。未来的每一个“世界人”,都应当具备同时用一种西方语言和汉语进行双语思维的能力。没有汉语思维的参与,人类将无法摆脱当下的集体困境,因为我们不可能用片面的眼光看清全面的问题,不可能半球的思维解决全球的问题,不可能的旧的单一思维范式解决文明冲突与融合时代所产生的新问题。

从建立对汉语这一极具生命力的文化符号系统的自信开始,我们可以提及这样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创意产业与构建中国文化自信的问题!

可以说,各国发展创意产业都与建立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相关联。韩国自金融危机之后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创意产业迅速走出低谷的例子。英国自工党上台后提出“新英国”计划,并以发展创意产业作为重大的产业政策,以此一改“老大帝国”的传统英国形象。迄今为止英国创意产业从经济总量看已成为仅次于有几百年历史的金融产业的第二大产业,从就业人口看则是第一大产业。

创意产业的兴起,迎合了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那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即经济的文化化趋势和文化的经济化趋势。这就是说,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说到底来自一国文化的竞争力。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强盛是一国强盛的根本。文化竞争力的根本在于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于人、在于国民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太平洋学会会长、89岁的思想家于光远老人,早在十多年前就多次提出:“发展文化是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头等大事。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常需要文化的支持,“经济是主要的,文化是次要的”和“上齿是主要的,下齿是次要的”是同样站不住脚的。

多年来,这位老人不断地倡导:要提高社会各界从领导到群众的文化意识,在各项社会主义事业中普遍重视运用文化手段。“做到这两条很不容易,要求有很强的声音去鼓吹和呼吁。在这件事情上,我愿意尽自已最大的力量”。

这位中国老人还认为,今天的时代是大整合的时代,而文化是推动这种大整合的基本动力与渠道,也是塑造人类新时代的根本的无所不在的元素。

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文化经济。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指出:在信息时代,资本、自然原料、甚至土地不见得是财富。今天投资驱动型(investment driven)经济已经走到尽头,我们须走向创新驱动型(innovation driven)经济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它需要新思维、新知识来推动。

发生在2003年春天的美伊战争,让人们看到了超级大国对于石油资源的迷恋和占有欲。神舟五号的升天,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到,在陆地、海洋国土之上,还有存在于太空的“高边疆”。

现在,需要强调另一个概念:“文化边疆”。勿庸置疑的是,“文化边疆”的争夺,已成为未来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以文化权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和粘性实力将超越军事等一切硬实力,在根本上决定一国综合实力之强弱与国际影响。

与经济相比,文化的影响更加长久,更加深远。我们不仅要承担振兴中华的经济责任,更要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这两种责任天然合一。

今天,必须依靠文化的振兴,才能带动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今天,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文化治国、文化创富的时代已经到来!

五、发展中国创意产业亟待建立六方对话与协作机制

创意产业的兴起将为中国提供新的社会资源整合平台和新的社会治理路径,其驱动效应、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十分显著。它呼吁并推动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社团组织、媒体网络、创意人群之间搭建六方对话与协作的新机制。创意产业要体现国家意志和世界诉求,由政府指导和支持,特别是要实现各地区之间的城市合作;以市场机制和创新能量强的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实现动力机制;学研机构要提供理论思想并进行和教育人才资源储备;社会团体的大力参与和以公益化诉求为核心的社会协调;媒体和网络的产业化介入;广泛的创意人群的驱动效能。由此六方在平等对话、协商和积极的合作中,探索一条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路。

最关键的是政府要通过政策,为创意产业发展构筑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推动创意产业的全面永续发展,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需要一种有利于激发企业家、艺术家们创造热情的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也需要一种有利于进行创造性建设和和创造性破坏的社会评价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全社会进行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

为此,由中国太平洋学会牵头,面向全中国的城市、企业、社团组织和个人,倡议发起“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其目标,就是要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交流平台,通过发布信息、提供网络等各种方式服务,帮助理顺创意、生产和销售之间的关系,努力将创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连成一体,强调创意更好、生产更好、销售更多并将创意产品销售到更大市场,从而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中国产业联盟”试图搭建一种由政府部门、企业公司、社会团体及行业组织、大学及科研机构、网络及传播媒体和创意产业个体集群六方力量进行平等对话、密切协作、自由互动的平台。它是一个在“创意中国”共识下、超越行业界线的广泛的联盟。

六、人力资本的高级形态——创意资本登上历史舞台

早在1912年,著名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这里,熊彼特指的资本是以金融资本为最高形式的一切物质。到了50年代,经济学家舒尔茨最早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今天,这一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在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这一资本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升级。对此,我们认为,正如同金融资本是物质资本的抽象形式或高级形态;创意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抽象形式或高级形式。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是解决好创意资本的价值定位,形成对于文化创意资本的身份保护和价值增值机制,由此形成创意资本与以金融资本为代表的各种形式的其它资本融合共生的新投资格局,形成健全和谐的创意投资市场,形成新的投资模式、市场机制和管理体系。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创意人的市场主体身份、创意资本的市场主体价值问题,要认识到创意资本作为投资主体(投资者或被投资者)所具有的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市场组织作用和驱动效应,不建立这样的认知框架,我们可能会在新的全球文化创意经济浪潮面前陷入无所适从和无所作为的集体困境。

在旧的经济时代,投资的主体是货币化的金融资本及其代表,资本意志往往成为左右和压倒一切的力量,绝大多数投资项目都不自觉或不自主地成为商业目标统罩社会目标、或者说是社会目标向商业目标妥协的产物,社会目标、公共意志和公众利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资本意志让位,或为其所裹胁。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城市建设领域,开发商的意志主宰了许多城市的规划格局和市民的命运,在强大的资本力量面前,公共意志显得软弱无力,许多房地产项目的诞生,都会伴随着不可告人的暗厢操作,在崛起的作为少数人成功标志的高楼大厦的背后,是被摧残的城市文明的碎片,以及市民们软弱无力的反抗。

而在创意经济时代,创意资本将首次代表人性的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新的投资主体,成为投资市场新格局的引领者、塑造者、主导者。创意资本将不再是旧的资本财团的附庸或花瓶,不再是寄人蓠下的食客阶层、只起锦上添花作用的幕僚、偶尔出些策划点子玩艺为老板主子排忧解难的师爷,不再是旧的市场格局下资本(家)的眷养者,而是作为具有本位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力量,全面参与到投资体系中来,创意者的社会理想与投资人的经济理想将从分裂走向融合,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格局将由此展开,资本效应将因此获得最优化、最大化、最佳化的释放结果。因为创意资本是具有理想价值标准和人性导向的资本。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太平洋学会专家组最近提出了新的三大类六种资本:人力/创意资本;社会/品牌资本;实物/金融资本。后一种资本分别是前一种资本的抽象形式和高级形态。今天任何完善的投资,都应当是这三大类六种资本的组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今天越来越多的实物/金融资本的拥有者,却苦于找不到投融方向和出路;许多实物/金融资本的拥有者还往往有着很好的社会资本(即通俗意义上的社会关系)或品牌资本,因而能拿到很好的项目,但他们越来越发现并不是有好项目就很好“玩”,越来越有一种“玩”不动的感觉,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已的身家性命都“玩”进去了。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创意资本的支持。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创意资本对于其它资本的引领和驱动作用。高级形态的创意资本已非旧的通俗意义上的人力资本,它是现今人类最稀缺的资本,它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诚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解释:“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曾经成功拯救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而名噪一时的著名企业家亚柯卡甚至提出“无创意,勿宁死”的格言。创意能力,已成为国际著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与本质,成为新经济的根本的内在驱动力。

是凡资本就存在资本积累的问题。人力资本和创意资本需要以从基础教育开始到终身教育作为其资本积累的过程。英国国会在1998年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明确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 Romer)早在1986年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人类一切的创造皆源于想象力。想象力孕育发明、科学发现、科技改良、好的管理技术和组织制度等等。想象力主要源于文学熏陶。文艺可以使数学、科学与技术更加多彩,而不会取代它。所有人类兴旺繁荣因此应运而生。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过去背诵式的学科教育必须改变,公民的创意思维不足,国家就无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加坡政府提出:将文艺教育和富有文艺精神的创意教育,融入基础教育里面,是教育改革乃至未来人力资源培训的核心工作。

最早倡导创意中国行动的文化部柳士发同志的呼唤正是我们的心声:国家应当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产业加以对待,把创意资源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加以管理,制订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导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新经济、新文化在中国的崛起创造条件。他指出:只有引导当代中国从学习经济时代走向创意经济时代,从学习文化时代走向创意文化时代,实现从以学为主向创意第一的战略转变,才能实现中国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他认为:要将富有创意的产业环境和富有创意的生活氛围融为一体,使人们既能创造性地工作,又能创造性地生活,让创新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且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在网络社会背景和信息技术条件下日趋壮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意驱动型经济,正在深刻地影响产业投资的方向和内容,金融界、企业界、投资人正在寻找具有高成长性项目。但一切产业皆离不开创意的孵化、引领和扶持。创意产业正在开始成为新一轮资本追踪的热点,但是正如有专家所言,创意产业不能被旧资本意志牵着鼻子走。创意产业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进行统筹分析的框架,从而有效地将个人理想、企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在创意经济时代,人们不再能被简单地假设为旧的“经济人”,“经济人”只是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并夸张地将“(西方工业文明逻辑下的)经济”假定为人的统盖一切的需求导向。事实上,就哲学层面分析,每个人都是源于自然并顺应自然的自然(生态)人、具有作为“人”的精神自觉和文化追求的人类人、融于社会并贡献于社会的社会人,是这种自然人、人类人和社会人的三位一体,这是解释人类一切生活、生存和生产现象的哲学基础。因而,再不能简单地把追求利润作为创意产业者的导向。创意产业者追求的不是利润,充其量只是追求“追求利润的过程”,换句话说,创意产业者追求的是“创造”和创意本身。这一点,很多硅谷人士的工作(labor)、生活(live)、学习(learning)三位一体的“3L创造型生活”方式已经是证明了。实际上,一切“创意阶级”都是在创造中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人,创造本身对他们就意味着快乐和幸福,他们通过创造,为自已亦为他们创造快乐和幸福。

创意经济时代,将唤发人们对文化和经济的重新认识。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说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之因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在起始时期是相互依存混沌不分的,中世纪以后,这些学科相互独立隔离发展。而创意经济使三大科学体系逐渐融为一体。

总之,创意经济的经济学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越来越强调文化之于经济的重要作用,将“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作为创意时代产业融合的路径。二是强调创造性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强调知识、文化与人力的创意开发为主干的创造性发展战略,是人类不求诸外、返求自身的一种内源性而非外源性、可再生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的新型发展战略。当创意成为资本的时候,人类终于认识到,资本不是什么别的凝结为货币的一切非物质化的资本,其实质就是人的灵魂、精神、能力与诚信关系的集合!

结语: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有一首诗,描述了一个彼岸世界,其意境值得我们来分享: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家园狭小的墙割成片段;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的……

在这里,我们加上:

在那里,无处不闪烁人性与智慧的光芒;

在那里,没有劳动者痛苦的悲鸣,只有创造者漂扬的欢歌;

在那里,每个都是因为创造而获得解放和自由

在那里,人人皆是自已的和他人的上帝

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和信息技术条件下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意驱动型经济时代,在精神经济和创意经济竞相迸发的21世纪,全人类应当以跳棋思维出发,建立起新的创造哲学,由此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生态、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构建以自由创造、和谐共生为目标的发展共同体。由此,诚如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所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己转化为文化的需要”。

让我们用一串书名作一次文字游戏,并作为本文的结语——《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知识创造价值,《权力的转移》成了不可逆转的事实。在《第三次浪潮》里,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经历着《未来的冲击》。当《千年的终结》临近之时,人类实现了《数字化生存》,在一座座《信息化城市》里,人们终于明白《信息空间》中《认同的力量》。总之,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和《创意阶级的崛起》,在《未来之路》,人们终将学会如何《以自由看待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兴起》、《千年终结》、《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英)马克斯?H?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3、《共产党宣言》,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4、《资本论》,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5、《实施创意世纪计划,开展创意中国行动》,作者:柳士发,2004年2月17日中国文化报。

6、《文化产业的腾飞》,作者:金元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

7、《创意中国行动:新时代的历史呼唤》,作者:苏彤 胡奎,2004年6月份中国社科院《现代文明画报》;

8、《珠海发现——中国教育创新启示录》,作者苏彤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9、《精神经济》,作者:李向民,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

10、《以自由看待发展》,作者(美)阿马替亚?森(Amartya Se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年7月5日;

11、《权力的转移》,作者托夫勒;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未来的冲击》,作者托夫勒;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美]D?贝尔著,高锋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5、《数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庞帝;

16、《信息化城市》作者:曼纽尔?卡斯特,崔保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7、《创意阶级的崛起》,作者(美)理查德?弗罗里达

18、《梦想社会》,作者:(丹麦)罗尔夫?詹森著,王茵茵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19、《国家的穷与富》作者:戴维?兰德斯,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

20、《经济与社会》,作者:马克思?韦伯,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1日;

21、《未来之路》,作者:[美]比尔?盖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