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钢] 建筑师与竹子的对话

竹子历来是很多建筑师、设计师灵感的来源。由于竹造价低廉、低碳环保、容易加工,除了用于建筑材料、景观或室内设计,竹还可以被做成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竹制品通过蒸煮、烘干后,使用期限远超过木制产品。再加上竹子坚忍不拔的特性,自古以来一直被文人雅士所推崇。

竹制品并非工匠的专利,建筑师们对这一材料也有着自己的解读。除了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他们也用竹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作品。

竹跳 | 张永和


图:2005第51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室外参展作品

这是用竹子搭建的一个长52米、宽29米的装置,具体制作则由中国南方的传统竹匠完成。它混合了传统中国园林和当代建筑的手法,把户外庭院转化成了一个既可停留乘凉又可穿行而过的流动空间。说它是一个视觉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建筑作品也行得通。这个连接了室外与室内的建筑装置如同它的现实位置一样,在分类上有连接实用与非实用的作用,在精神上也有连接两种资源的意味。

随风 | 刘家琨


图: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参展作品

深圳市民中心东北面,一系列具有强烈现代感的建筑包围着一块待建的空地。空地西北角半空中飘着一大块黑色遮阳布,惹眼的是顶上十四个巨大的红色氢气球,拉起了这块遮阳布。底下零散密集地随意放着许多竹椅。

这是建筑师刘家琨在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参展作品“随风”,竹椅带有典型的成都特色。作品的原意是模仿不远处的深圳市民中心的轮廓,造一个聚会场所,简陋的构造又似乎带一点点反讽和幽默。他名声在外的作品不乏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这样的大型作品,但他带到深圳的这件作品浅显而简单。

茧 | 谢英俊、阮庆岳、马可卡萨格兰


图: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参展作品

弱,是一种新的强大(Weak is the new stong),这句话来源于奥巴马语录,由中国台湾建筑师谢英俊、阮庆岳和芬兰建筑师马可卡萨格兰(Marco Casagrande)所组成的建筑团队“弱”(WEAK)创作的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参展作品“茧”(Bug Dome),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

“弱!建筑”团队的建筑师们向昆虫学习建筑的方法,并且具体实践出来。“茧”建筑架构主要由竹子编织结构,混合基地上的泥土而成。建筑材料多取自天地并归于天地。意图在吵嚷烦乱的都市里,营造过度“喧嚣”的安静,一个沉静处所。

“茧”是个临时性建置的多功能建筑空间,在双年展期间举办“孩童城市工作营”并邀请地下乐团做演出,同时举行读诗会和建筑随谈。

按“茧”的原始设计草图是要把结构外头敷上由泥土、石灰、碎石组成的“弱”水泥,营造昆虫半穴居的氛围,但工程略显费力。最终在师傅们的巧手下,显现镂空半隐又别有洞天的生气空间。

竹灯笼 | 张永和


图:2012韩国光州设计双年展参展作品

设计看起来像是一个坚实的重质量的实体。实际上是可以分开的单独的两个部分,内部中空。灯笼是“对立面之间的对话”,因为它由一个正方体内嵌套一个圆组成,而圆和方是古代中国传统思想的强烈象征。这两个本质上不同的形状被结合到一起组织外部空间,并为内部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形态。建筑师解读说:“灯笼表皮上的方向性用于组织周围的外部空间,同时密切定义内部,使之形成安静的休息空间。”

隈研吾 | 心灵感应竹装置


图:2013第五届韩国光州设计双年展参展作品

隈研吾设计的“心灵感应竹装置”是一个由竹条构成的装置,建筑师将每一个竹条都劈裂成3厘米宽的、易弯折的细竹条,当人们通过其中,上部招展的竹条就会在头顶摇曳,人们也可以悠闲地躺在上面。这一装置也充分展现了竹制品的灵活性与灵敏度。隈研吾表示,希望通过这一装置展现出人与建筑的密切联系。竹条卷曲形成的弧形部分可以供参观者倚靠或平躺。

竹茧 | 陈浩如


图: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CBC建筑之外”展参展作品

每一根竹子的纤维都可以绕人体一周,和蚕丝相似,制作的过程也很相似,洞口在竹茧编织完成以后打开,和蚕一样。 茧是一个最小的人体胶囊, 但其中包含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这个作品希望探索手工制作,自然材料,和生命活动之间的必然和唯一的关系。这种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在工业化的生产中逐渐消失。

逆桌 | 曹晓昕


图: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CBC建筑之外”展参展作品

“逆桌”是由电影《逆世界》产生的思维链接,桌子采用“竹钢”(20mm×20mm的标准料型)的废下脚料“攒”拼而成,集腋成裘、聚而成桌,形成主体马赛克的“叛逆”影像。以纤细的桌腿挑战者重力下的视觉、常规和枯燥无味的生活。

竹钢装置作品 | 魏娜


图: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CBC建筑之外”展参展作品

作品原型是在去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展出的实物装置,今年以缩小的等比模型进行展出。装置使用了一种新兴的、具有很强硬度和支撑力的材料——竹钢,主要采用横向结构,竖向仅有几根钢条做支撑,以挑战材料的极限并体现其特性。

本装置既是一个糅合了多重功能的独立的空间分割体,同时又是一个可以让人以多种方式参与其中的半围合空间。设计希望人在与其互动过程中,处于一种介于装置外与装置内的模糊状态。

整个装置以竹钢为材料。在水平方向上,一系列的线束经过渐变与发散,呈现出漂浮和流动的似云似雾一般的状态,以模糊的边界与环境柔软衔接。竖直方向上,优化数量的结构杆件分散排列,最大限度挖掘材料力学潜能,也隐喻了竹的空灵气质。

魏娜表示:“这个设计表达了我对模糊的物质性的追求。这个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的搭档和我们的团队非常了不起,他们靠他们丰富的经验、极大的热情和刻苦执着的精神实现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装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