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大栅栏新生——北京国际设计周 “十二·间公益设计”活动

背景:

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十二·间公益设计展”,是以公益设计的形式,为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城区的百姓做室内设计。本次项目的所有设计均秉承高品质、低造价的原则,包括厨卫在内的装修标准为每平米1000元的高品质低造价住宅样板的呈现,将”设计为民生”的理念贯穿始终。参与设计的12位设计师,也将此次居然乐屋”十二·间公益设计展”的设计版权对外开放,让消费者真实感受到设计带来的愉悦体验,为高端设计走入寻常百姓家构建了崭新的平台。”十二·间”项目从2009年为拆迁户的安置房提供设计方案起步,2014年居然乐屋”十二·间公益设计展”则将目光定格在了”老城改造”这一民生大事上,组织者希望通过居然乐屋”十二·间公益设计展”开通的这条”亲民通道”,为全国城镇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据介绍,此次活动精选包括居然顶层设计中心的签约大师梁志天、梁建国、戴昆、琚宾,还有李玮珉、林振中、赖亚楠等12位华人设计大师,为在北京前门大栅栏常年居住的基层百姓提供设计,由居然乐屋家装提供施工,力求改变”大杂院”的生活状态。

设计师与原住民共同开发:

2011年,有着政府背景的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发起”大栅栏更新计划”,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合作举办”大栅栏新街景”设计之旅,邀请中外优秀设计和艺术创意项目进驻老街区。三年间,分别开展了”设计走进大栅栏”、”设计牵手大栅栏”和”设计复兴老街区”活动,今年还首次推出”领航员项目”,针对胡同生活和商务特点,让设计师在原住民中自找对象,动员其主动参与修复示范项目。随着主题的步步深化,设计力量越来越显现,没有长时间等待,没有大拆大建,没有巨额投资,没有消失原住民和生活服务店铺,就初步形成三井片区的原生态社区聚落、杨梅竹斜街的文化街区聚落和大外廊营厂房艺术节点聚落,80多个改造项目有序分布其中,老街区开始融入时代感。

在30平方米的地域开发出两户人家居住的5间房,还有一个小天井,这个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在大栅栏实现了。在杨梅竹斜街49号院,记者看到,院落内交错建起五处飘窗式的房间,每个房间七八平方米,院中间可以植树,还有一个20多平方米、将向周边居民开放的公益休闲场所。设计师张轲拥有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学历,他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微胡同”。

12平方米大栅栏胡同民居 ——2014″十二间”之梁志天篇

梁志天是声名显赫的设计大师,部奶奶是蜗居大栅栏的孤寡老人。两条互不干扰的平行线,在”十二间”里相遇,部奶奶的生活空间得以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12㎡如何华丽转身……

部奶奶,大栅栏街区中一位普普通通的居民。听部奶奶讲,这房子100多年都没改造过,结构上还是保持着曾经的原貌,现在临街的那面墙已经老化,大规模的改造甚至可能会造成墙体倒塌,房顶的木梁也开始慢慢发朽。屋里面也是常常潮湿的厉害,既不隔音也不保暖。尽管如此,我们却在院子里看到一盆盆部奶奶亲手种植的花草植物,闲时她就喜欢摆弄这些花草,真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热爱生活之心由此可见。

梁志天老师团队深入老北京胡同平方,与部奶奶多次沟通,为部奶奶家12㎡的平方做了怎样让人期待的设计呢?

14平米的大栅栏胡同民居——2014″十二间”之林学明篇   

林学明为居住在这个14平方米的两个老人一个小孩的3口之家设计了一个幸福之家。

林学明,集美组总裁,设计总监、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主题空间设计工作室导师,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资深室内建筑师、中国资深室内设计师、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师。

林学明在整个空间功能设计上运用传统的建筑框架语言对狭小的空间进行竖向的功能划分,形成一楼淋浴和餐厨,客厅和老人休息的空间,和二楼小孩独立娱乐休息空间。在横向上对空间组合分区,把淋浴和餐厨空间组合,客厅和老人休息空间组合。通过各种巧妙的定制性组合把家电与家具融合,把家具与空间融合。在整个空间软装设计上同样引用传统元素,如把传统的花格屏风,运用磨砂与镜面进行新的演绎,同时还保留原有老北京传统红色门窗的样式让空间更原有的韵味。

大栅栏”木板年画之家”——2014″十二间”之戴昆篇

时代变迁,中国很多传统手艺已经逐渐消失,而在北京大栅栏却有一位张师傅,十几年痴心不改的发扬着北京传统工艺——木板年画,现在还计划为北京木板年画申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师傅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生在大栅栏,长在大栅栏,一辈子没离开过这里。在这个传统文化集聚地,张师傅耳濡目染,对手工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事自己也会动手打打家具。戴昆来北京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是真正走进胡同,和胡同里的居民接触还是第一次……

戴昆,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北京居其美业住宅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近年来,致力于美式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推广。工作方向偏向住宅室内设计,主持设计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样板间室内设计及陈设工作,同时担任中国陈设专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推动中国陈设艺术的教育推广及发展。

张师傅的经历很特别,他是个半路出家的木版年画师傅,但是对于木板年画的知识绝不亚于那些专家,他张口就能娓娓道出每幅年画背后的寓意和故事。
现在,张师傅的女儿就在美国念建筑系,他们很期待戴昆老师的设计,张师傅说他会第一时间把设计照片发给女儿,让她看看前辈的设计师是怎么做设计的。

戴昆也很珍惜这次难得机会,他认为,能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为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却过着不同生活的人做一些服务,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十二间”项目让人最感动的就是,能有这么多设计师,拿出自己宝贵的时间,为普通的百姓做真心的设计!

大栅栏胡同24平米5口之家——2014″十二间”之赵益平篇

24平米,5口人,30年的生活用品积累。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居住,更要有巧妙储存所有的生活积淀。

2014″十二间”之陈德坚篇

陈德坚的项目位于北京炭儿胡同7号院,现为一对夫妻居住,他们希望有独立卫生间、淋浴房及厨房,由于男主人平时爱喝茶,需增加一品休闲区。

2014″十二间”之李玮珉篇

从一门一户的四合院,到一门多户的大杂院,这看似整体,其实里面由于复杂的历史或政策因素,已经形成不得已的多重切割,优雅的说,像一个多宝格,每一户都有自己的背景、自己的故事。在本次案例,住户最大的困扰在于收纳问题,李玮民希望沿用多宝格的概念,协助住户重整生活的轨迹,让空间更有效率的利用,从而在利落的环境中,对生活产生无限的想象与憧憬。

 

2014″十二间”之琚宾篇

在作品中,将”当代性”、”文化性”、”艺术性”共溶共生,以此作为设计语言用于空间表达。在尊重传统,不破坏原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延伸空间,进行创造性的保护改造,流动的风和阳光、强大的收纳系统、合理灵活的空间分割,最大化的提高胡同生活的舒适度与便捷度。

以传统建筑和家具作为设计媒介,提取元素作为传统的切片,通过当代的手法将其重新组合,构建空间序列结构的新层次。在艺术与生活的交错、和谐处,追求设计的本质。在历史的记忆碎片与当下生活的结合中,寻找空间的精神诉求。

 

2014″十二间”之梁建国篇

城市日益发展,老胡同正频临消失,消失的不仅是胡同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惠邻商店的修复正式我们想做的,修复的不是一座老房子更多的是在重拾丢失的模糊记忆,修复不是抛弃原来的而是追溯丢失的亲情,激活人内心深处的真实。

 

2014″十二间”之赖亚楠篇

赖亚楠的项目位于石猴街4号,住着一家三口,这是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但两间加在一起不到20平的小房,唯一能满足的功能只是睡觉,所以赖亚楠的设计要解决他们一家最基本的生活起居,能从容地做出一家人可口的饭菜,能在室内解决洗漱,并能在寒冷的冬日泡个热水澡后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连续剧,儿子有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空间。

 

2014″十二间”之连志明篇

硫璃厂,鲁迅先生曾称之位”留离厂”,这是一个老宅,留下不便之处,居住局促,狭窄庭院,收纳空间不足,室内灰暗等。古香古色的老宅经过设计的改造,赋予空间无压、舒适,回归轻量化设设计。

 

2014″十二间”之孟也篇

在与大栅栏胡同的居民接触中,孟也充分感受到平民阶层在北京当下大背景下的真实生活现状,对于每日面对各种最高端的设计项目及客户诉求,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设计走入最普通的家庭,让最朴实的可以说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来拥有和使用,的确是需要在对立中寻找平衡。

 

2014″十二间”之林振中篇

大与小的界限在哪里?相比万坪酒店,林振中对这个前门余家胡同一间仅有29平方的小民居用心不少。

他说,美不是财富的堆砌,它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家不是陈列的空间,是人们可以放松身心的所在,我们用心营造居所,然后居所转过来营造我们。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