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专区]中国首份“丝绸之路经济带”智库报告:三步走 2049年初步建成

6月28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题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的智库研究报告提出建议,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时间跨度为35年,预计可在2049年初步建成。

6月27至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国的40多名智库学者。他们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的诸多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与闭门研讨。

据悉,此次会议是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中国智库首次召集沿途国家智库参与的务实研讨会,也是中国召开的首次12国智库“丝绸之路经济带”会议。

6月28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闭门内部研讨会进行中

6月28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闭门内部研讨会进行中

多国提出“丝绸之路”

会议结束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课题组发布了题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的智库研究报告。

报告首先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出发,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极端重要性。丝绸之路经济带像一条金线,把世界上大多数政治自信、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和富有国力的国家串联起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除美国、日本和巴西之外都在这条经济带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55%左右,拥有世界总人口的大约70%和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75%左右。这样的经济体量,再加上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

报告中提到,麦金德“心脏地带”的断言经其学生布热津斯基发扬,使中亚成为了各大国势力念念不忘的必争之地,各大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战略,有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的“欧亚经济一体化”,欧盟主导的合作与援助计划,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跨欧亚运输计划,土耳其发起的“现代丝绸之路”计划等。报告认为,相比于其他大国的“心脏地带”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非仅是从倡导国家的需求出发的地缘战略,而是互利互赢,并且是有着更高价值追求的长期共同发展计划。

所以课题组在综合各种资料后认为,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表示欢迎,丝绸之路经济带拟实现的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等能为中亚国家推进国家构建和加强对外联系提供重要收益。中东国家对中国的倡议也持欢迎态度。伊朗也希望向西开放的陆上丝绸之路建成后,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国。中东欧亦有不少官员学者对丝路经济带的倡议表现积极。

报告认为,即使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面临着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一些国际媒体与专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区进行了“零和博弈”式的解读,将共同利益的建设视为是大国的势力争夺,将区域内国家的合作视为“貌合神离”,但总体而言,区域内主要国家对这一倡议的理解和赞同多于疑虑和反对。毕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根本在于民心相通,在此基础上可以包括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教育、安全等各类事务的沟通、合作,绝不局限于某些领域,并且它是一项着眼长远、号召各国长期参与的全面规划。

2013年,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想通)建议,在五“通”基础上,课题组认为可以将具体措施细化为十“共”。即政策沟通应包括理念共识、决策共商。道路联通应包括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贸易畅通应包括关税共同、规则共议。货币流通应包括汇率共浮、信息共享。民心相通应包括文化共存、价值共惠。建好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集思广益,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打造各参与方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35年,分三步走

报告最后也给出了建成丝绸之路的时间预估。报告中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提出一个时间跨度为35年的三步走战略,在2049年初步建成。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介绍,第一阶段是从现在起到2016年,为整个战略的动员阶段。在战略的动员阶段,主要分为国内动员和国际动员。应该有更多的相互的共识,就像这样场合的相互的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发布了题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的智库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发布了题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的智库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到2021年,应该是战略规划期。在战略动员的基础上,由主要大国牵头成立协调小组,开始厘清已有的合作机制中的各种标准,推动各领域标准的统一与施行范围的拓展。例如,可设立政策协调小组、基础设施小组、能源与贸易小组、货币金融小组及文化多样性小组,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以及中亚、南亚、中东、中东欧国家广泛参与到各协调小组的磋商之中,来共同制定机制协调与仲裁、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政策、货币金融合作及文化交流与人力建设等方面的规则。争取到2021年能够搭成基本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治理框架。

第三阶段从2021年到2049年是战略实施期。对内设立官方理事会和秘书处等常设机构,对外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亚开发银行及各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全面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人力资源与行政能力建设、货币金融安全网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不断推进和夯实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大支柱的基础。

本次报告课题组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亲自挂帅,汇集了还自国务院、中央党校、商务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财经》杂志等9家机构近20位专家的集体智慧,八易其稿,数轮评估,历经半年的时间最终完成。

据悉,此份报告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中国智库首份关于丝路经济带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也是在中国智库首次召集12国智库参与的务实研讨会结尾公布的。

在论坛上,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该校重要智库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教授说,希望借此次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亚欧及世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他谈到,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建设一直为国家复兴而建策建言,希望与各国智库加强沟通,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智库年会机制。

报告发布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在接受采访时说,该报告只是代表着中国部分智库学者的初步看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长期的国际沟通与民心交流,以智库论坛为平台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式。

伊朗官员:600年天然气储备可助推丝路建设

开幕式上,前中国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则是从国际战略格局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实行“战略东移”,中国的东翼遭遇到来自美国和美日同盟的巨大压力。这种情况下,中国打开西部的大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发掘自己的战略空间,既是中国与中西亚地区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中国东西两翼战略的“再平衡”。因此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实质上是为中国确定了一个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的战略方向,把这一战略方向发展好,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6月27-28日,“丝绸之路经济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论坛上发表致辞。

6月27-28日,“丝绸之路经济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论坛上发表致辞。

论坛上,拥有伊朗官方背景的阿里•比尼亚兹的观点备受关注。作为伊朗驻华大使馆首席研究研究顾问,比尼亚兹对中国和伊朗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需要认清伊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伊朗拥有的600年天然气储备可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比尼亚兹认为,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伊朗在包括新丝路项目在内的任何新世界事务中都不能被轻易忽略。伊朗在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和地缘战略学中都被定位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脊梁”国家。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伊朗都会以不同方式与世界接轨。他特别强调了宗教在这方面的作用。他认为,正是因为伊朗坚守了宗教信仰,才能把宗教作为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方法。

比尼亚兹还分析了伊朗在未来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三种可能的极端情形以及它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在这三种极端模型中,伊朗可能出现与美国结盟,与俄罗斯结盟,在国际事务中被边缘化。无论是出现哪一种情况,比尼亚兹都承认伊朗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是一个必要的选项,而中国也能从中受益。他就此认为,这是伊朗在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在发言时表示,由于中巴两国地缘上的临近和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两国的合作精神必将延续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计划与实施。他在发言时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确保其未来的可行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在政策制定及政策执行上具有独创性。如增进相关国家的合作和友好往来;推动区域协调包括商品交易、税收等更具体系的法律法规;提高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更好的交通联结;促进货币流通,在金融领域达成更多合作等。

伊朗驻华大使马赫迪•萨法里认为,由于伊朗在新丝绸之路的角色和位置都相对处于核心地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从中国的西部开始,穿越中亚国家,到达伊朗。并从伊朗开始,向三个方向继续延伸:向南覆盖波斯湾国家并穿过公海到达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地区;向西通过伊拉克和叙利亚到达地中海进而延伸到地中海周边和欧洲疆域;向东穿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次大陆国家。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是俄罗斯的重要睦邻,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中国国土的辽阔、中俄共同国界线的长度、还在于中国对于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发展的可能影响。中国也是俄罗斯重要的区域合作伙伴,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中国和俄罗斯一道促进中亚地区的问题的解决:与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斗争,支持当地世俗制度,促进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他借用普京总统2014年5月在联合声明中提到的,“俄方认为中国倡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性,并高度评价中方在计划落实过程中考虑到俄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