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浦对话兰德利:创意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二)

中外在创意经济发展上的路径选择

金元浦:当我们谈论创意世界时,中外在创意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往往是不同的。中国作为后发的创意国家,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发展是自上到而下,由政府、中央和各级政府来推动的。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来,在中国全面部署,来推动文化产业,推动创新、创意和创造活动。

查尔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有一个平衡的问题,主要看在一个时期工作重点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政府这个所谓的“上”应该主要是建框架就好了,然后发挥一个推进器催化器的作用。它不要事无巨细的去管下面到底怎么运行。自上而下可能要改一个说法,改成一个促进者、推动者,因为自上而下还是有一种控制的意味。其实从西方来看过去就是自下而上,但它也可能是一种无序的,或者是随机的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创造一个好的市场发展的环境,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人能够互相融合碰撞,产生新东西。我去了俄罗斯一个地方,它是所谓俄罗斯的硅谷,都是一些老建筑,这些老建筑都没有联系起来,现在俄罗斯搞硅谷,它有50个创意中心,但是这50个大楼都没有联系,大家各在各的楼搞俄罗斯硅谷创新,我觉得其实也挺有问题的。

金元浦: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已经努力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进行全面的对接。已经进入了一个真正创客时代。在这一创客时代,有大量的创意集聚区建立起来,大量的创意工厂、创意实验室、创客空间、创意企业孵化器建立起来。真正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比如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已经有许多咖啡馆,比如车库咖啡、3W咖啡、等,其实他们都主要发挥创业孵化器的作用。你怎么看待这样一些孵化器? 你对这种现象有些什么样的评价和看法。

兰德利:我到中国来过很多次,但是我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深入,我还不知道这些地方的具体情况。但我要告诫的是,中国不要搞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中国现在可能非常了解世界上最新的趋势,中国人做的研究领域和世界研究领域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以我觉得不要一说我们要搞创意产业培育,就建一千个孵化器,好像这样就解决了创意的问题。但我认为这样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光建孵化中心还不够,需要深入创意产业链条全过程。其实我目前也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中国城市的确太大太复杂,如果要去关注中国城市的话,这些创意中心,比如说上海的创意中心,好像一个封闭的盒子,好像我们在城市里面修一个盒子,在这个盒子里面你只要进去了就创造什么东西,你只要不进这个盒子就不是创意人才,没有创意能力,这是很成问题的。它有空间的局限性,外面的人进不去。我觉得创意更像城市里面的一只大章鱼,它的触觉可以伸到城市每一个角落。我可能没有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理清楚。

金元浦:刚才我们谈到中国自上而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创意城市,政府的控制力比较强,比如申请进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音乐之都、美食之都等政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已经有所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从过去的管经济到现在的服务于产业的发展,这个变化就是更加市场化,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其实在西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你看英国与美国就在发展模式上各有特点。据我们这些年与英国创意产业界的交流,我们觉得英国的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实际上走了和美国不同的一条道路。我们知道美国文化创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它在整个创意经济发展奠基于版权经济和娱乐经济,发展中采用了比较完全的市场化的发展方式。而英国从布莱尔上台,包括他的特别工作小组,以及伦敦市长利文斯通,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府出面组织发展的方式,带来了英国创意经济的十年辉煌。因此我觉得即使在西方的市场化发展中,英国和美国也有不同。而英国和中国倒是在政府推动市场化上有相同之处,当然也有不同。兰德利先生,作为一个英国人,你怎么看英国在创意经济发展的十多年中间政府发挥的重大作用?我们会看到英国政府的体育媒体观光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你怎么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兰德利:美国是高度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欧洲则更重视公众,虽然有一定的政府控制。其实美国、中国和英国表现了三个不同的维度,就是公共部门扮演的角色程度不一样。美国的版权经济与娱乐经济更市场化,中国可能政府更有权力,更多管控,英国则居中。如果让我来选一个国家,我会挑选荷兰,荷兰的公共和私人结合的非常好。当然由于英语语言是比较有主导性的,所以大家整体上都更关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的英语国家,但大家忽视了荷兰或者丹麦这样一些不说英语的国家的特点。

再回到你的问题,看看英国政府的作用。其实英国政府比较保守,英国创意产业实际上不需要太多管控,不需要政府干预太多。伦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漩涡,它把全球的人才自动地吸引到了伦敦。而英国的创意设计的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非常强。它的教育方法不一般,国际上经常做比较,经常把德国的教育和英国的教育作比较,突出了英国教育对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英国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去做独特的设计,去创造点什么,所以英国的教育很有吸引力,致使欧洲的精英都涌到英国去。欧洲本来就是自由流动的,特别是欧盟内部的国家。英语是世界的语言,吸引了很多的人才,人才又推动制度和体系的完善。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最优秀的精英都跑到英国去,很好地促进了英国本身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金元浦:看来你作为英国人,还是对英国美誉有加。其实,过去的十多年里,从创意产业的理论到实践,我们一直在向英国学习。但是,我们看看布莱尔之后的英国创意产业现在的发展,你是不是有点过誉?

兰德利:我们都知道,北京人很为北京而自豪,我作为英国人为英国而自豪,特别是伦敦人为伦敦而自豪。我最近在英国开了一个会,参加了一个新书发布会。会上伦敦人都在大讲英国文化如何如何伟大。我就在心里想,你们肯定没有去过其他的城市。对于丹麦人来说,他们不一定喜欢伦敦,他们也许觉得伦敦很无趣。如果一个城市的创意产业不缺人才,那么政府就不用特别地去“管”。人才从世界各个城市涌入了伦敦。政府不用参与,布莱尔只要说我喜欢创意产业就行了,他其实不用干什么,这个市场会自行地发展。

金元浦:但是据我所知,布莱尔那届政府还是做了很多整体策划与推动的工作,特别是伦敦市长利文斯通,在顶层设计和实践推动上做了很多工作。尽管很多英国人并不认同,布莱尔之后的两届政府也对创意产业不很感冒,视同鸡肋。但是无论如何,英国在最近的20年中,以其领先世界的创意产业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理念和实践的榜样,这是一个无可置辩的事实。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载《社会观察》22页2005,第2期
[2](英)查尔斯·兰德利 《创意城市》,杨幼兰译,第328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北京。
[3]金元浦:《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发展之路研究》,《城市观察》116页,2011年第2期.
[4]金元浦主编:《北京,走向世界城市》419页、470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北京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删除。】转载请注明:元浦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