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头条]150321-谁是距上帝最近的人?@二月二龙龙抬头

2015年3月21日距2049年还有:12339天

点击了解:亚伯拉罕·马斯洛

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

审美活动的形象性、无直接功利性、超时空性、主客体交融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审美与完美的紧密关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内容丰富的性质。 这样,通过审美活动,包含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状态。高峰体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的知觉印象的寻求获得,只要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觉印象的活动,都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等。

高峰体验中主客体合一,既无我,也无他人或他物;对于对象的体验被幻化为整个世界;同时意义和价值被返回给审美主体;主体的情绪是完美和狂喜,主体在这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全部智能。

 

黄维仁:自我实现者的十六个特色

(2010-07-05 08:00:05)

除了前面我所提出的七个成长目标之外(见附件),心理学大师马斯洛(Maslow在研究了许多历史上伟人共同的人格特质之后,更详细地描绘出“自我实现者”(成长者)的画像。自我实现者有下列16个特色Swensen1973)。

1.他们的判断力超乎常人,对事情观察得很透彻,只根据现在所发生的一些事,常常就能够正确地预测将来事情会如何演变。

2.他们能够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也能接受所处的环境。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他们能安之若命,处之泰然。虽然他们不见得喜欢现状,但他们会先接受这个不完美的现实(不会抱怨为何只有半杯水),然后负起责任改善现状。

3.他们单纯、自然而无伪。他们对名利没有强烈的需求,因而不会戴上面具,企图讨好别人。有一句话说:“伟大的人永远是单纯的。”我相信,伟人的脑子里满有智慧,但常保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4.他们对人生怀有使命感,因而常把精力用来解决与众人有关的问题。他们也较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单顾自己的事。

5.他们享受独居的喜悦,也能享受群居的快乐。他们喜欢有独处的时间来面对自己、充实自己。

6.他们不依靠别人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他们像是个满溢的福杯,喜乐有余,常常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却不太需要向别人收取什么。

7.他们懂得欣赏简单的事物,能从一粒细砂想见天堂,他们像天真好奇的小孩一般,能不断地从最平常的生活经验中找到新的乐趣,从平凡之中领略人生的美。

8.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经历过“天人合一”的宗教经验。

9.虽然看到人类有很多丑陋的劣根性,他们却仍满有悲天悯人之心、民胞物与之爱,能从丑陋之中看到别人善良可爱的一面。

10.他们的朋友或许不是很多,然而所建立的关系,却比常人深入。他们可能有许多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素未谋面,却彼此心仪,灵犀相通。

“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还有下列特点:

他们心口如一,不会故意去争取别人的好感。

他们很自然地吐露心声,不在意别人是否会看到他们的弱点。他们很有安全感,不需要与别人保持距离,以保护自己。

他们对人的爱表达于行动之中,很少会把“爱”这个字挂在嘴上。他们的爱经得起考验,与他们相处愈久,就愈敬爱他们。

他们也会被异性吸引,然而让感情顺其自然,毫不勉强。

他们以别人的需要为需要,先去满足别人,并以此为乐。

他们尊重别人的独特性,不会勉强别人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他们交友没有其他的目的;交友不是他们晋升之阶,更不是他们为己争取名利或其他好处的手段。交友与建立感情本身就是目的。

11.他们比较民主,懂得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以平等和爱心相待。

12.他们有智慧明辨是非,不会像一般人用绝对二分法(“不是好就是坏”或“黑人都是懒惰鬼”)分类判断。

13.他们说话含有哲理,也常有诙而不谑的幽默。

14.他们心思单纯,像天真的小孩,极具创造性。他们真情流露,欢乐时高歌,悲伤时落泪,与那些情感麻木,喜好“权术”、“控制”、“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截然不
同。

15.他们的衣着、生活习惯、方式、处世为人的态度,看起来比较传统,保守,然而,他们的心态开明,在必要时能超越文化与传统的束缚。

16.他们也会犯一些天真的错误,当他们对真善美执著起来时,会对其他琐事心不在焉。例如爱迪生有一次做研究太过专心,竟然忘了自己是否吃过饭,朋友戏弄他,说他吃过了,他信以为真,拍拍肚皮,满足地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据马斯洛的估计,世上大概只有1%的人,最后能成长到上述这种“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圆融逍遥、充满智慧的人生境界。
我不敢期望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然而我相信,当我们愈趋近这种境界时,我们的人生会愈有喜乐、愈有意义。

成长是必须付代价的,因为成长永远包含着冒险、面对未知、尝试新经验、扩展个人的极限与改变。若不必成长,我们就不用改变自己,不用面对未知的危险,更不用花心神面对生活的挑战,从各种选择中做出新的决定。
附件:成长的七项内涵

(2010-07-03 09:21:17)

成长是“脱去旧衣,穿上新衣”。放下旧包袱,解决残存的心理问题,重建人格尊严,发展健康的自我观念。

成长是学会充分运用杯中所盛的半杯水,而不耗费精力抱怨为何另一半是空的。

成长是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过去,完全活在他人的期望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现今,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再仰赖他人告诉自己应怎么活。

成长是了解自己可以不被环境所操纵,知道自己有主动选择思想、态度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勇于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不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不诿过于他人、环境或是命运。

成长是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同时不断发展自己的潜力与天赋,每日在爱心、品德、学识、技艺上求进步。

成长是勇敢地面对自己人格中的阴影,学会与自己个性、看法不同的人和平相处。成长的人懂得欣赏差异,能为他人的喜乐而欢呼。

成长是由初生婴儿到“自我实现”(Self-actual-ized)的过程。

婴儿与自我实现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全世界所有的婴儿至少都有三个共同的特性,“自我中心”、“完全依赖”与“缺乏自制力”。

婴儿只管自己的需要。当饿了、冷了,或有任何的不舒服,他们就哭。他们没有自制力,任意排泄。他们不在乎父母亲是否吃过,是否需要睡眠,却要攫取大人完全的注意力,如果父母很忙,或是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兄弟姊妹身上,他们就会生气。婴孩喜欢大人抱他们、逗他们、爱抚他们,然而自己却没有能力回报别人。虽然如此,父母们仍旧疼爱自己的孩子,因为知道婴儿本来就是这样。

幸而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成长,不会一直停留在婴儿阶段。

美国作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在他的短篇小说《人面巨石》中指出,恒久地模仿一个伟大的典范,能使人在无形中变化气质,不知不觉养成高贵的品性。因此,我也希望在此让大家看到“成长者”的形像,作为我们仿效的对象。

虽然每个人成长的速度不一样,而且不是大家最后都能达到“自我实现者”的地步,然而“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努力成长的结果,每个人都能得到益处,因此,我还是希望大家彼此勉励,在成长路上,向着标竿直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